- 科室介紹
-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 以家庭為中心的斜頸治療
科室介紹
以家庭為中心的斜頸治療
以家庭為中心的斜頸治療
先天性斜頸 (Congenital Torticollis)
寶寶出生後,大部分的家長可以透過小兒科的例行性檢查,排除寶寶是否存在斜頸的問題,如果忽略診斷而延誤治療的話,除了可能會造成頭型的不對稱、大小臉及斜視之外,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動作發展,造成脊椎側彎等其他問題。兒科轉介給復健科後,復健科醫師會使用超音波比較寶寶頸部雙側肌肉的大小,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通常可以分為四種類別:
1. 假性腫塊
2. 瀰漫性纖維化併有正常肌肉組織
3. 完全瀰漫性纖維化
4. 索狀纖維化
臨床上可以大致將斜頸分成兩種類別,分別是先天性斜頸和後天性(急性)斜頸,後天性斜頸主要和頭頸部傷害、上呼吸道感染或習慣有關,而先天性斜頸中又可以分成非肌肉性斜頸和肌肉性斜頸,可能造成的原因可以大致列出以下四種類別:
1. 寶寶在子宮內習慣轉向/傾倒某一側
2. 胸索乳突肌(SCM)不正常發育/血腫
3. 寶寶肌肉不正常增厚(纖維化)
4. 頸椎融合症候群(Klippel-Feil syndrome)
當家長觀察到寶寶有明顯單側的使用習慣時,會建議家長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不僅能夠避免其他疾病造成的影響外,也能夠獲得相對良好的預後。然而一天當中,寶寶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家長一起生活,除了將寶寶帶到醫療院所做治療外,將治療融入於生活才能使治療的療效事半功倍,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在家裡能夠進行的簡單活動,改善寶寶斜頸的問題。
擺位(左側斜頸)
|
![]() |
|
![]() |
|
![]() |
被動牽拉
|
![]() |
|
![]() |
主動動作
-
左側斜頸的寶寶通常向右邊轉的頻率較高,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多停留在寶寶左側(不要離寶寶大於20公分左右的距離)的位置,吸引寶寶向左邊轉動
-
當寶寶發展到4~8週時就會建議讓寶寶開始呈現趴姿,雖然寶寶這個時候寶寶頭還不會抬,家長可以多讓寶寶趴在自己身上或在穩定的地墊上,讓寶寶練習控制自己的頸部,並讓寶寶維持在對稱的狀態
-
當寶寶發展4週時,可以扶在寶寶兩側的肩膀,讓寶寶從躺著的姿勢坐起來,讓寶寶練習將頭抬起來,不要落在身體後側,並觀察頭能不能維持對稱的狀態。
以上活動如果家長在家裡執行遇到問題,還是要尋求治療師的專業幫助,避免讓寶寶受傷。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黃夢瑤物理治療師 撰/復健科 陳俊龍醫師 校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