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訊息
神經科文章
手抖長達兩年患巴金森症 神波刀治療恢復正常生活
2022/2/767歲張姓病患,雙手顫抖長達2年,手部在動作或靜止時都會不自主地顫動,甚至拿筷子都很困難,無法自己好好吃一頓飯,連右手寫字也常常無法辨識,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雖然吃藥但還是無法改善,最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陳睿正主任診斷,病人靜止型顫抖為巴金森氏症引起,以「神波刀」進行一次性的治療,改善患者的顫抖,恢復正常生活。
腦中風失語症 3D立體導航定位儀配合經顱磁刺激術改善
2021/12/2772歲的徐姓病患因腦中風造成手腳右側無力與失語症,出院後,因語言表達困難,說起話來結結巴巴,句子變得破碎不完整,會讓人不知所云,常常覺得很沮喪無奈。中風八個月後,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陳睿正表示,徐姓病患因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語言區受損,無法正常表達、情緒嚴重低落,在他院經由傳統的經顱磁刺激後還是無法改善。 至今已累積超過6000人次治療的陳睿正團隊以3D立體導航定位儀,結合病患腦部影像,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配合經顱磁刺激術,經過兩年治療,原本中風後無法正常的表達,經過3D立體導航定位輔助經顱磁刺激,家屬覺得「語言變得流暢,心情也變好了。」
29歲男腦中風「卵圓孔閉鎖不全」 緊急搶救避免再次中風
2021/9/2729歲的男性病患,突然發現右眼視力模糊,幾乎看不到,立即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急診科會診神經內科醫師陳式一,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腦部有區域中風,像是血栓造成的缺血性中風,進一步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診斷為「卵圓孔閉鎖不全」。 病況穩定兩週後,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率領團隊施以「卵圓孔封堵手術」,經過半小時,將該名病患卵圓孔關閉,降低血栓風險,病人癒後良好,隔天出院,目前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二次中風,持續追蹤。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揪出早期阿茲海默症
2021/7/26有一名約60歲的病患,發現最近「答應要處理的事情,馬上就會忘記。」,再加上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擔心自己也會步上母親後塵,因此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求診,經醫師評估後,由於該病患有家族史屬於高風險族群,因此安排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經過檢查判讀,一切正常,評估患者的記憶力變差是因為最近壓力太大睡眠不足導致,經適當治療改善睡眠後記憶力改善,患者也鬆了一口氣。 周伯翰指出,根據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統計資料,失智人口成長快速,民國108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近30萬家庭中即有1位失智者。因此失智症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刻不容緩。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87歲腦中風病患
2021/7/1287歲病患突發左側肢體無力癱瘓,經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病患本身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透過檢查確診為腦部大血管阻塞性中風,當下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和放射科醫師李喬華就決定進行動脈取栓術搶救。正值疫情流行,為了把握黃金救援時間,本院急診先行採檢PCR,所幸在準備手術的過程中很快就知道病患採檢結果為陰性,順利使用「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Bi-plane Angiography)」成功取栓。
25歲患者罹急性神經炎 經治療從四肢癱瘓到可行走
2021/6/11一名年僅25歲患者,因肢體疼痛無力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就診,不料短短三天內,肢體無力情況快速惡化,造成四肢癱瘓臥床,無法自行行走,呼吸衰竭插管治療,經龔瑋翎醫師緊急救治後,診斷為急性神經炎(格林-巴利症候群),大病雖癒,卻精神體力不佳。為避免錯過黃金恢復期,龔瑋翎醫師建議搭配靜脈雷射治療,患者透過雷射治療的幫助,精神恢復良好,肢體復健訓練成效加成,短短兩個月內,經過10次靜脈雷射療程和積極復健,已經漸漸恢復,可以自行行走,也回到職場繼續工作。
中醫大新竹附醫首例器捐 鼓勵器捐讓病患重生
2021/4/7中醫大新竹附醫由總院協助完成開院以來第一次的器官捐贈移植手術。神經外科江忠穎醫師表示,個案當時因不慎由高處墜落,腦幹受傷嚴重且呈現腦死的狀況,但因年輕且其他器官狀況良好,因此向家屬提議器官捐贈的可能性,個案爸爸表示,女兒一直是一個非常貼心的女孩,時常對他撒嬌,總是知道他的需要,看到女兒重傷,父母親內心非常不捨。 個案的姪子從小就備受阿姨的疼愛,看到阿姨受傷嚴重,不斷替阿姨加油。全家一心祈禱有奇蹟發生,但狀況還是越來越差,家人忍痛決定器官捐贈讓蔡小姐遺愛人間,家人告訴姪子「阿姨勇敢的去當天使,這份愛可以幫助更多人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