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夏季三伏貼 改善虛寒性氣喘和鼻過敏

今年夏至6月21日已過,烈日當頭、酷暑難耐,即將進入中醫「三伏貼」的時候,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師鄒曉玲表示,「三伏貼」是選在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進行三次穴位敷貼的治療,已有悠久的歷史;夏至日之後第三個庚日即是「初伏」,此時人體氣血趨向於體表、皮膚毛孔開張,有利於藥物滲透也有助於祛除邪氣;中醫學抓緊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配合使用辛散溫熱的中藥敷貼在人體背部的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的陽氣,兩者相輔相成,天人相應,趨除寒邪又可提高身體的抗病力,進而減緩鼻過敏、氣喘等疾病發作的頻率與嚴重程度。
清朝《張氏醫通》記載,寒性哮喘可以利用中藥外敷得到良好控制:「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三伏貼」所使用的藥材為辛溫通絡的中藥,例如元胡、細辛、白芥子等等再加上生薑汁調製成膏狀,在背部膀胱經或督脈的穴位(如: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進行穴位敷貼,這些辛溫走竄的藥物作用於皮膚可以達到溫通經絡、祛除寒邪與痰濁的功效。
鄒曉玲指出,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非侵入性又無毒副作用,容易被小朋友接受,有研究發現,穴位敷貼對於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可以明顯改善病人主觀的生活品質與疾病嚴重度,但必須注意孕婦、一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不適合三伏貼灸治療,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
鄒曉玲提醒三伏貼後應注意,敷貼期間避免生冷飲食,禁止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今年初伏在國曆七月十六日、中伏在國曆七月二十六日、末伏在國曆八月十五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於國曆七月十三日起至八月二十二日,於中醫門診提供三伏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