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顱外磁刺激術 開創中風後憂鬱治療新契機

磁刺激在腦神經醫療的應用與展望
有一名50歲黃先生因為高血壓沒有規則服用藥物,導致正值壯年就中風,中風後右側肢體無力,無法獨立行走,因為疾病關係信心被打垮,意志消沉,復健也進入瓶頸,併發嚴重憂鬱症,並對抗血清素藥物反應不佳,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醫療團隊利用最先進「顱外磁刺激術」治療,讓黃先生改善憂鬱症狀,更奇蹟似的可以練習行走,開創中風後憂鬱治療新契機!
「磁刺激」,一個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已經在這兩年進入了我們醫療的領域,這個近年新發展的技術,成功改善了不少病人腦部的症狀。
磁刺激的特色是非侵入性,提供給民眾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什麼是「磁刺激」? 「磁刺激」又稱為「經顱磁刺激」,或「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磁波,利用大約是地球磁場十萬倍的磁場脈衝,來調節大腦中的神經活動。設備由一個高電流脈衝發生器組成,該發生器產生大約5000安培的放電電流,能夠在一毫秒內產生一個最大磁場為3T的短暫磁脈衝。 使用TMS產生的瞬態高磁場可以使神經細胞去極化,亦即改變神經細胞的活性。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MS, rTMS)會對大腦產生何種效果?
經顱磁刺激經由重複的給予被稱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不同的刺激頻率對大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們臨床常用的1Hz,也就是每秒鐘一下的刺激,持續超過15分鐘,對大腦細胞會產生抑制的效果,相反的如果是高頻刺激,如10Hz,每秒鐘給予10下的刺激,則會對大腦細胞產生興奮的效果。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部位,我們可能就會有不同刺激的選擇。比如說國際上常見的中風研究,在患側的大腦因為大腦細胞受損了,活性比較低,這時候針對患側的大腦,我們就會選擇高頻的刺激,去興奮受傷的大腦細胞;相反的,針對健側的大腦,也就是沒有受傷的那一邊,中風後會增加過多不必要的活性,去阻礙復健的恢復,因此,我們也會針對健側的大腦,給予抑制的刺激,以減少不必要的活性,來改善復健的功能。
TMS的安全性高,且無侵入性,然而治療後,仍有些病人會有頭痛或頭暈的症狀,另外癲癇為較嚴重的副作用,有癲癇病史、酒精成癮、以及其他易誘發癲癇的疾病,會因為高磁場誘發癲癇,在治療前須審慎的評估。不過在國際臨床生理學會發佈磁刺激的治療規範後,癲癇的發生率已大幅的下降,在日本一項1725人的磁刺激中風大型研究中,只有22人有暫時性的頭暈與頭痛,並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有癲癇的副作用。
TMS於2008年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憂鬱症,並於2018年於美國被批准於強迫症(OCD)治療,在歐洲應用於治療中風,失智症和慢性神經性疼痛等。另外 2013年,單脈衝TMS也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偏頭痛。台灣則是於2018年通過了使用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度憂鬱症。本院的臨床經驗磁刺激對藥物無效的憂鬱症患者仍具有接近八成的反應率,且是一種良好耐受性治療選擇。可以幫助改善的憂鬱量表內包含了睡眠、焦慮、食慾、疼痛、排便等症狀。
現代醫學的治療,從傳統藥物、手術、復健發展到「磁刺激」,新穎的技術期望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但因為技術剛引進,健保尚未給付,醫界仍希望繼續努力,希望未來此治療,能嘉惠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