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一聽到聲音就受不了 可能是恐音症

50歲的A先生在自家居住十幾年日子非常平靜,一年前樓上搬來新鄰居後,A先生開始受到行走發出的聲音干擾,每次聽到腳步聲就感到緊張煩躁,夜間更難入眠。雖曾多次與鄰居溝通,參加過管委會協調,但都沒有效果,也曾試過使用耳塞、戴耳機,播放輕音樂等方法減少噪音但都效果不佳。後來只要聽到些微腳步聲就感到焦躁不安,甚至每天下班想到回家可能的干擾就煩躁緊張。同住家人雖也聽到腳步聲,卻不會被明顯影響情緒,家人甚至認為A先生太緊張與神經質。
A先生因聲音干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前來就醫,求診身心科鄭映芝醫師,建議個案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幫助情緒平緩後,經過四周後,A先生回家情緒平靜許多,即使聽到鄰居的腳步聲也不會像之前一樣整天都在注意樓上是不是有聲音,可以比較自在待在家裡。
鄭映芝醫師表示,近年來有許多個案與A先生的情況相似來求診,多是難以忍受樓上或隔壁鄰居發出的聲音,但因低頻聲音常無法被界定為噪音,因此來求診的個案們都已試過報警、向環保局檢舉、訴諸法院等方法卻都仍然無法解決問題,最後無法忍受才來求助身心科醫生,幸好多數在正確藥物治療和認知心理治療後明顯改善。
這類個案大多屬於恐音症(Misophonia),也被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是一種對聲音過度敏感的疾病。個案會對特定的聲音敏感,甚至會極度厭惡某些特定的聲音,這些聲音通常具有高重複性的特徵,容易會引起心理和情緒不適,甚至會引起不少身體不適的反應,如頭痛,失眠,心悸,胸悶等,其他症狀如焦躁不安、噁心、恐慌、憤怒或想離開聲音所在處等,嚴重時會明顯干擾日常生活。
一般人在40分貝以下的環境中能夠安睡,但恐音症個案可能只要10分貝的環境就會受無法入眠。由於恐音症目前還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其定義仍有不少爭議,若長期對特定聲音敏感的問題,其實會對人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尤其是睡眠不好容易導致情緒不佳與全身不適,進而影響注意力、記憶力,甚至可能引發憂鬱。恐音症的治療通常需要時間和耐心,且治療效果會因每人情況而有所不同,建議尋求專業身心醫生的幫助,進行系統性的評估和治療,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