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慢性自律神經失調治不好 與前額葉功能低下有關

一名50歲的家庭主婦,長期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來,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長期服用鎮定劑與降心律藥物,症狀可以獲得暫時改善,但是往往停藥後,症狀又馬上復發,於是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門診就醫,經近紅外光光譜儀(fNIRS)檢測大腦功能,發現患者的「大腦前額葉」功能低下,醫師判斷是因為壓力導致失去活性,經醫師詳細詢問病情之下,才發現該婦人長期因為先生急性子,每次看到家看到先生發脾氣就緊張萬分,導致心情整天焦慮憂鬱,經過適當的「大腦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夫妻諮商後,夫妻關係改善,婦人的前額葉功能也恢復,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胸悶、心悸等症狀也不藥而癒了。
周伯翰表示,根據刊登在國際期刊「Brain Stimulation」的研究顯示,「大腦前額葉」和「自律神經系統」有互相連結的神經,當大腦前額葉因為憂鬱、焦慮或情緒壓力導致功能低下時,便會進而發出訊號影響自律神經,導致功能失調,常見症狀包括:失眠、頭痛、心悸、胸悶、喉嚨異物感、腸胃不適等,而患者往往忽略本身承受的壓力與負面情緒,常因為各種上述身體不適,跑到內外科就醫,導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睡不著吃安眠藥、腸胃不適吃腸胃藥、胸悶心悸吃鎮定劑,因此自律神經失調沒有辦法獲得根治,甚至慢性導致藥物依賴。
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常常和憂鬱與焦慮與生活壓力有關係,因此需要身心科醫師細心的評估,找出潛在的病因,對症下藥治療,輕度失調症狀可以藉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有氧運動、心理諮商、正念減壓、補充營養品如EPA、色胺酸等獲得改善,症狀較嚴重者則需要求助身心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與腦刺激治療。
新聞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