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訊息
身心醫學科文章
戒酒新利器 藥物搭配心理治療
2022/10/24A先生因需要密集長時間輪班,往往下班要快速入睡以免影響隔日工作,因此睡前喝一小杯酒,讓自己快速入睡,也幫助紓解上班時緊繃的壓力。長期下來,他漸漸從低酒精濃度的啤酒變成需要喝紹興酒或是高粱酒才能入睡,甚至有時會喝到斷片。A先生起初也不以為意,直到員工健檢時發現自己肝指數飆升嚴重,才驚覺自己可能有酒精使用障礙,求診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鄭映芝,並且搭配戒酒藥物與心理治療,慢慢成功戒酒。
工程師狂瘦20公斤檢查找不到原因 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2022/8/16一名43歲的工程師,由於最近工作壓力大,出現腸胃功能失調的情形,吃了東西就會腹絞痛嘔吐,卻也時而出現便秘的情形,需要灌腸才能解便,跑遍各大醫學中心做了各種詳細身體檢查,包含大腸鏡、胃鏡、全身核磁共振,抽血過敏免疫檢查等,也檢查不出問題,從83公斤瘦到只剩63公斤。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門診就醫,透過紅外光光譜儀檢測大腦功能,發現患者的前額葉功能因為壓力失去活性而出現憂鬱腦波,以及自律神經檢查發現患者屬於交感神經偏高,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後,症狀兩洲內顯著改善,可以正常享受美食,不再出現腹痛嘔吐便秘等症狀,體重已恢復5公斤。
#三立最新 確診康復症狀"腦霧"頭腦鈍鈍短期記憶力下降 有氧運動抗腦霧一週3次促大腦皮質增生|【LIVE大現場】20220622|三立新聞台
2022/6/22#三立最新 確診康復症狀"腦霧"頭腦鈍鈍短期記憶力下降 有氧運動抗腦霧一週3次促大腦皮質增生|【LIVE大現場】20220622|三立新聞台
工程師新冠腦霧腦力剩八成 整合治療幫助恢復腦健康
2022/6/13一名50歲的科技業主管,罹患心冠肺炎出院康復後,覺得自己變鈍了,上班時容易忘東忘西、注意力無法集中,交辦的事情馬上就忘記,擔心自己罹患失智症,於是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就醫,經醫師排除各種失智症的可能原因後,替患者安排「近紅外光光譜儀」檢測,發現患者的前額葉功能是正常人的80%,此外,患者也有明顯的焦慮症狀,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變差應是長新冠中的「腦霧」症狀,經過整合性的藥物緩解情緒與改善睡眠,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兩個月後腦功能逐漸改善.
新冠確診者易導致失眠 醫三招改善
2022/6/1一名竹科工程師王先生(化名),近期罹患新冠肺炎後,開始出現焦慮與失眠症狀。初期王先生以為是焦慮與失眠都是新冠肺炎所致,認為肺炎痊癒後應會自行改善。但上述症狀在新冠肺炎痊癒後數月仍持續未有明顯改善,王先生求診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鄭映芝醫師。鄭映芝醫師診治後,發現個案已有明顯焦慮症並合併失眠,在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並搭配放鬆練習與電刺激輔助治療,王先生的失眠與身體不適明顯得到緩解。
全身莫名疼痛罹患公主病? 醫: 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導致
2021/12/1540歲王先生是竹科工程師,最近工作壓力變大,身體多處開始出現莫名疼痛,看遍各科找不出病因,懷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導致心情憂鬱產生輕生念頭,經身心科周伯翰醫師做自律神經與腦功能檢測後,發現患者是罹患「纖維肌痛症」,經過藥物治療合併「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後,個案的憂鬱症狀改善,身上莫名的疼痛也得到緩解。
全職竹科媽媽的產後憂鬱 中西醫診治
2021/11/27小美是個人人稱羨的竹科太太,老公是竹科工程師,家裡經濟狀況不錯,小美辭職前也是職場女強人,但小孩出生後就辭職在家帶小孩。小美把小孩的學習跟成長當作自己的重心,但不知道為什麼生了第二胎後,漸漸發現自己對小孩比較容易煩躁易怒,大聲說話,起初沒察覺自己的異樣,只覺得是自己不夠堅強,到後來發現自己甚至看到小孩可愛的笑容都覺得哀傷。 診斷小美應該是從產後就開始有憂鬱症的情形,因為還在哺乳,小美希望可以減少助眠藥物的使用,因此小美在與醫師討論後,開始接受中西醫共照治療,除了服用抗鬱劑之外,同時配合中醫大中醫科陳亮宇醫師的中藥及針灸的治療,小美覺得自己的情緒已經慢慢回到產前的狀況,也可以平心靜氣的面對小孩的哭鬧不會像之前那麼驚慌與暴躁。
緊張頭痛失眠 西醫微電流和中醫電針緩解
2021/11/22一名攻讀博士班的26歲男學生,因課業壓力引發焦慮症狀,容易感到緊張,煩躁,有嚴重頭痛與失眠現象,起初覺得只是壓力大,偶爾服用止痛藥,但逐漸出現明顯沮喪情緒,對自己沒自信,甚至開始有強烈想休學的念頭,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 鄭映芝醫師先以抗憂鬱劑與助眠藥物治療,病患情緒相對穩定,但因病患期待完全減少助眠藥物的使用,因此,鄭映芝與中醫科陳亮宇醫師使用微電流刺激與中醫電針的方式,來緩解他晚上的焦慮感幫助睡眠,經過兩周治療,逐漸降低助眠藥物和抗憂鬱劑的劑量,並大幅緩解焦慮與頭痛的情形。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父母五招成為神隊友
2021/10/12面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有五點建議1。家長需帶孩子至醫院進行評估,初步了解疾病的成因,不要誤解他們,因為這不是他們故意的,他們是先天困難,特別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才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 2。只有透過早期發現,以及長期持續治療,才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表現,改善衝動或過動行為 3。家長可以用一些教養策略來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例如:設定好清楚的目標,讓他們分段進行,並給予適度的獎勵,無形之中讓他們得到成就感,孩子的自我感覺也會比較良好4。勿過度嚴厲、放縱或要求,經常給予提醒,建立良好親子互動,不當的管教會使問題雪上加霜。5。培養孩子的自信與正確價值觀,並協助孩子探索興趣與專長,家長的努力是孩子發展良好的最佳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