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訊息
身心醫學科文章
高三女厭食症瘦到36公斤 停經長達一年
2025/4/14一名高三女生,認為自己長得不夠漂亮,只有36公斤卻覺得自己體重過重,刻意節食減重,體重不斷下降,甚至月經停止。父母親相當擔心,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診斷為厭食症,經過住院約2個月多月,調整個案的營養補充、心理諮商,靜脈注射和藥物治療,體重逐漸增加,並且順利考上某大學社工系。出院後,個案進入大學住校,跟同學一起吃飯,參加服務性社團,找到了自信與成就感,容貌和體重焦慮症逐漸解除,一年來停止的月經,也在身體狀況逐步改善,體重漸漸恢復正常。小青特別寫信並且送花給王明鈺主任,感謝醫護的照顧,更說自己現在「嚐到好多美食。」
一聽到聲音就受不了 可能是恐音症
2024/4/16升學壓力大 17歲少女出現憂鬱症
2024/3/25小文(化名)是一名17歲女學生,升上高三後,接連面對段考和模擬考,同時要準備學科能力測驗,造成情緒低落,緊張不安,出現失眠、食慾差、動力下降等病症,雖然接受藥物治療,卻出現容易嗜睡的副作用,導致溫書進度落後,情緒更加不穩定,甚至會焦急到不斷哭泣,難以專注,出現放棄念書的念頭。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林洪異醫師,診斷為憂鬱症合併焦慮,經醫病溝通後,安排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在兩週的療程後,小文的憂鬱和焦慮症狀明顯改善,且加上藥物治療,漸漸掌握學習的步調,順利完成學測考試,最後透過繁星計畫,錄取理想的校系。
3月4日世界肥胖日 勇敢談肥胖
2024/3/4今天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題是「勇敢談肥胖」。溫小姐身高不超過160公分,曾在青少女時期,體重高達80公斤,並因為肥胖遭受霸凌或敵視,在心理與生理上造成巨大陰影,出現身心受創、注意力渙散、自卑、偏激。經過一番努力與激烈的減重法,瘦到了48公斤.但在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幾年,體重漸漸上升到了54公斤,雖仍是在標準體重內.她還是異常焦慮,深怕過去難過的事情再度發生。 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臨床上不少手術或藥物治療的患者,他們在肥胖的歷程有辛酸史,身材在校園或在工作職場上很容易變成目標被嘲笑,對身心靈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家長可能會說「不要理會」,但其實小孩已經受到影響。學校老師需要導正的不是叫同學不要再喊就會停止,而是必須尊重每個人的身材和特質,才是真正的反霸凌
退休失重心 七年失眠每天睡前吃十多顆藥
2024/1/2960歲的張女士退休後,正要開始享受退休人生時,因生活頓時沒重心加上兒女結婚離家感到孤單,開始出現嚴重失眠,經常整晚沒睡,即便睡著也都是翻來覆去兩三個小時才入睡,睡著後也常不到兩三個小時就醒來。長達七年,睡前要吃到10幾顆藥物才能斷斷續續睡四五個小時,每天起床都覺得昏沉無力,白天只能躺床。最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診斷張女士是慢性失眠合併混合性焦慮與憂鬱症。 鄭映芝醫師建議個案施打顱磁刺激(rTMS)來改善焦慮憂鬱情緒與失眠,在接受為期一個月20次的顱顱磁刺激(rTMS),原先的助眠藥物減少了一半以上,雖然仍需要吃五顆藥助眠,但白日昏沉不想動明顯改善,張女士最開心的是她現在可以早起運動並且安排旅行,重拾退休新人生。
竹縣第一家 青少年親善照護機構認證 營造友善空間
2024/1/25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宣布,已經通過衛福部認證,成為新竹縣第一家青少年親善照護機構,院長陳自諒表示,青少年是一個很尷尬特殊的族群,院方跨科室完整專業團隊醫療服務,陪伴青少年成長。同時,陳自諒也宣布,院方也經過衛福部認證,成為兒童友善醫療服務機構,0到3歲小孩,在特殊門診可以優先看診。希望在以成人醫療為主體的醫院裡,可以透過不管是硬體、軟體或服務態度,營造幼兒和青少年友善的就醫環境,更舒服更便利。
耳鳴伴隨失眠胸悶心悸 可能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2024/1/2250歲的張先生是科學園區工程師,耳朵常出現像是蟬鳴聲的高頻聲音,曾經使用過鎮定劑、血液循環促進劑、神經機能賦活劑,抗組織胺等,但藥物有時有效有時沒效,尤其在壓力大時會特別明顯,兩耳出現明顯的耳鳴,還併隨失眠與其他身體症狀如胸悶、心悸、心跳快、喉嚨卡卡、吞嚥困難等症狀掛急診。 身心科醫師鄭映芝經過診治後,發現張先生的耳鳴加重可能與長期工作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此建議除了原先的耳鳴藥物外,搭配幫助穩定自律神經的藥物,治療約2個月,耳鳴聲音大小與頻率明顯減少,甚至在壓力大的時候,耳鳴也不再會有加重的狀況。
青少年電子吸菸化遽增 宜用5A 協助戒菸
2023/11/6新的菸害防制法已於今年1月12日完成三讀通過,除了合法年齡從18歲上升為20歲,一大重點在於菸品範圍的解釋,從以往的紙菸,到新型態的電子菸、加熱菸都屬管制範圍。新型菸品儼然是新潮流,以往的紙菸頭,現在多被方便攜帶藏匿、造型酷炫的電子菸或加熱菸取代。
咬牙切齒顳顎關節症候群 醫: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2023/9/450歲的女性病患,長期緊張愛操煩,睡眠品質差,上班會因工作壓力偶有牙齒緊咬的情形,近一年發現自己除了牙齒緊咬狀況明顯外,開始張口也出現疼痛感,甚至吃東西時無法大口吃,顳顎關節開始出現聲音,睡覺時甚至壓到會疼痛,臉部跟頸部肌肉也有疼痛感。病患曾到牙科求診,牙科診斷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給予咬合矯正器卻沒有明顯改善,之後求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鄭映芝醫師。 經過診治後,鄭映芝醫師發現病患的顳顎關節症候群,其實跟長期工作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此建議服用幫助穩定自律神經的藥物,並搭配電刺激以及放鬆練習。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併行下約兩個月,病患牙關緊咬的強度明顯減弱,肌肉痠痛與壓痛感也改善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