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腸造口併發症的處理之二
腸造口併發症的處理(二)
造口旁壞疽性膿皮症(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
此症是一罕見的發炎性皮膚病,以疼痛且有紅色或紫色邊緣的潰瘍(ulcer)為臨床表現。約0.6%的病友會產生此併發症。此病在女性,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肥胖的發炎性腸道疾病(obesity in IBD)患者身上尤其容易發生。治療首重找出共病症如發炎性腸道疾病並加以治療,抗生素,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可能有效,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可以老慮使用在更嚴重的患者身上。
造口旁靜脈曲張(peristomal varices)
此症會在腸造口周圍皮下形成一圈藍色或紫色的環,有時清晰可見漲大的皮下靜脈,或皮膚一碰就流血。此症常見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或肝硬化患者。此併發症因為會大出血,因此可能危害生命,此外非常不易治療。平均來說此病症發生於造口手術70個月後。出血時可直接加壓或是手術縫住出血點,但85%的病友會再次出血。硬化劑(sclerotherapy),Octreotide,或栓塞術(embolization)是治療選項,使用較軟的造口底座也有幫助。手術治療包括經頸靜脈肝內門脈系統靜脈分流術(TIPS)甚至是肝臟移植,若病患不適合上述手術,也可考慮局部腸造口的腸皮分離術,只是復發率較高。
腸造口缺血(stomal ischemia):
壞死(necrosis),凹陷(retraction),狹窄(stenosis)
此三類病症通常是供應腸造口的動脈缺損所導致,而終端型(end)造口又比環形(loop)造口來得容易發生。一般來說,醫師在執行腸造口手術時,會盡量避免產生腸造口缺血的情形,然而仍有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會導致日後的腸造口缺血。腸造口缺血的初期,造口黏膜會蒼白(pallor)失去光澤,之後會開始出現紅色瘀點(petechia),紫紺(cyanosis),壞死(necrosis)。結腸造口在還沒產生壞死之前,或壞死僅侷限於腹壁之上的範圍,可以密切觀察以及保守治療,如果持續變差就要手術治療;小腸造口產生壞死之後一般就需要再次手術。若腸造口產生輕微缺血,長期下來會造成造口凹陷或狹窄。除了缺血以外,造口凹陷也可能因肥胖或其他原因造成。症狀輕微的造口凹陷或狹窄可以觀察即可,若症狀嚴重則需要再次手術。
造口脫垂(stoma prolapse)
此併發症與腸繫膜鬆弛,腹壓增加等因素相關。輕微的脫垂僅會造成觀感不佳,但嚴重者會影響造口袋的黏貼,導致照護困難,更甚者會腸壞死。對於輕微的脫垂可以先以徒手復位,或是造口袋的調整作改善,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造口旁疝氣(parastomal hernia)
大約30-50%的病友產生此併發症,年齡增長與腰圍增加與此症相關。大部分患者無症狀,其他患者可能有疼痛,腸阻塞或造口排泄困難等症狀。無症狀者可以觀察,束腹帶(abdominal binder)或造口腰帶(stomal support belt)可能有幫助。症狀嚴重者須手術治療。
造口旁膿瘍(peristomal abscess)
此症不常發生,如發生通常在造口手術後早期。症狀以紅,腫,熱,痛為臨床表現,治療則手術引流輔以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