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婦女盆底診療室」開張 推廣「骨盆底肌肉運動」

國際女節前夕,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女盆底診療室」開張,推廣「骨盆底肌肉運動」,能預防以及治療部分尿失禁,幫助骨盆底肌肉的復原恢復彈性,改善女性頻尿漏尿問題。一名67歲的詹姓患者在四年前發現有子宮托症狀,卻一直漠視不理會,直到最近發現出血和漏尿狀況影響到生活,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求診婦產科顧問余堅忍,余顧問給予骨盆底肌運動、電刺激、子宮托等治療,目前狀況逐漸好轉。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顧問余堅忍表示,25歲至55歲之間婦女當中約有20%,55歲以上約有30%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許多婦女產後開始出現漏尿的困擾,而且隨年齡增加,尿失禁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骨盆底肌肉運動法是治療尿失禁和婦女骨盆鬆弛的法寶。
余堅忍表示,骨盆底肌位於骨盆腔內,外型像是一片吊床一樣,將膀胱、子宮、大腸等器官從底部托住並固定在骨盆腔內,同時尿道、陰道、直腸會經過它,因此骨盆底肌掌管著這些重要出口的開關。女性骨盆底肌會因為年紀增長、缺乏運動、懷孕分娩、體重過重等各種原因鬆弛萎縮,而鬆弛的骨盆底肌不只影響排便、排尿、與陰道等生理功能,嚴重時更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與焦慮,影響人際關係和生活品質。骨盆底肌受損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盆腔器官脫垂,陰道壁膨出。盆腔器官脫垂具體包括:膀胱膨出(最常見)、尿道膨出、子宮脫垂、小腸膨出、大腸膨出、陰道脫垂。
中醫大新竹附醫特別提供「婦女盆底診療室」,建議女性到可到婦產科門診,院方將提供諮詢骨盆底肌運動,評估是否有骨盆鬆弛的狀況,可透過骨盆底肌運動、生理回饋治療、電刺激、子宮托等,來治療漏尿與生殖道脫垂。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洽詢(03)5580558轉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