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竹科女頭痛抽痛多年 竟是長期低頭頸部引起

一名45歲竹科女多年來飽受頭痛之苦,主訴常有抽痛的感覺,以為是常見的偏頭痛,吃藥都無法得到明顯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陳貝強醫師,經過病史詢問,神經學檢查,並安排頸部x光,發現竹科女頸椎結構不正常,頸椎過直,判斷是頸部問題引起的頭痛,診斷為頸因性頭痛。經過藥物治療並搭配增生療法局部葡萄糖水注射,同時改善生活作息和規律運動,目前症狀緩解。
陳貝強醫師表示,根據國際頭痛病分類(ICHD)的最新定義,頸因性頭痛主要表現為單側頭痛,不會跨越到對側,且常伴有頸椎活動受限,這種頭痛由於頸部動作、不良姿勢或頭、頸部的壓力所引起。好發族群常見使用3c產品,長期低頭,姿勢不良造成頸部結構改變,進而造成肌肉緊繃。
頸因性頭痛患者通常會感受到同側肩頸和上臂的僵硬或疼痛,由於頸椎結構不是正常的生理曲線,而是呈現過直,甚至出現反弓情形,導致頸部肌肉緊繃,壓迫到枕大、枕小神經,伴隨抽痛,痛感可能會從頸部延伸至後腦勺、前額、太陽穴甚至眼窩。
陳貝強醫師指出,頸因性頭痛可以先以止痛藥和肌肉鬆弛的藥物治療,如果還是無法改善,可接受增生療法和神經解套注射,治療流程首先以超音波精準定位病症位置,再局部注射葡萄糖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進而達到減輕神經壓迫,穩定脊椎結構,改善肌群筋膜炎,幫助症狀緩解 。
陳貝強醫師建議,預防頸因性頭痛,姿勢很重要,原則上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尤其盡量避免頸部向前傾,像是竹科工程師長期使用電腦,習慣脖子往前屈曲,很容易造成頸部韌帶過度延伸造成鬆弛,進而脊椎結構改變,導致頸部肌群緊繃、骨刺等病症。另外,平時或維持同一姿勢一段時間後,可藉由從事讓頸部肌肉延展的運動,如瑜珈、健身操等,活動頸椎和放鬆頸部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