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介紹
- 大腸直腸外科
- 發炎性腸道疾病
科室介紹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兩種。兩者共同症狀包括:腹瀉、腹痛、發燒、營養不良與貧血等,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
它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常常錯誤識別,把腸道內消化一半的一些常見物質誤認為病菌或過敏毒素,引發免疫反應來清除,造成腸子時時處在發炎狀態所引起。這些跟西方飲食、緊張、壓力都有關係。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侵犯腸道黏膜,位置由直腸往上,出現一段連續的發炎和潰瘍。克隆氏病往往是整層腸道從黏膜到肌肉都發炎,侵犯位置從食道至直腸肛門都有可能。
這種疾病常見於歐美,而東方國家則相對少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的研究都發現盛行率和發生率都有增加之趨勢,讓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國內健保資料庫的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的盛行率從1998年的0.61人/每十萬人口及0.19人/每十萬人口,增加到2015年的12與4人,而每年新確診之個案則分別約為400人和120人。
病患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跟營養狀況。如果發炎嚴重,會引發敗血症,需抗生素合併靜脈注射營養補充。潰瘍性結腸炎容易因腸穿孔而必須手術治療。克隆氏病則比較容易因反覆的發炎,造成腸道疤痕而狹窄;或跟其他地方(腸道跟腸道,皮膚,膀胱)形成廔管。並且這兩種發炎性腸道疾病由於腸道反覆發炎,會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約有25%的病人會有腸道外的症狀(關節炎、結膜炎、鞏膜炎、血管栓塞)等
因為診斷常需要反覆大腸鏡檢查,合併抽血驗發炎指數,有時還得倚賴新式腸道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診斷過程複雜且耗時,臨床上常見患者失去耐心,從有症狀開始到疾病確診,經歷多位醫師看診。
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並非只是臨床症狀緩解,從內視鏡下觀察確認腸道無發炎無潰瘍,且抽血的發炎指數也需正常,才算真正穩定到後續避免其他併發症或癌症產生。再加上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多需長期服藥控制。患者務必需要心理建設,把它當慢性病看待。
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至於症狀嚴重者,新的治療準則是請像使用生物製劑,來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唯藥費昂貴常被迫中斷。
此外,建議患者要規律作息、避免菸酒及其他刺激、油炸、燒烤食物、補充足夠水分、避免熬夜等,對病情穩定都有幫助。
大腸直腸外科 尤昭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