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訊息

中醫大新竹附醫自主研發AI軟體 5分鐘輔助警示惡性腦水腫風險
2024/9/30透過AI輔助與警訊,臨床醫師五分鐘就可以預知病患是否屬於高風險惡性腦水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院長陳自諒帶領下,副院長阮春榮和UrAiTaiwan (我愛台灣)團隊自行研發出多款UrAi軟體,其中UrStroke軟體系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把資訊傳送給UrStroke AI軟體系統判讀,五分鐘即可提供AI預判輔助資訊,將病患區分為低、中、高度之惡性腦水腫風險等級,輔助醫師把握黃金時間,精準判讀並提供精準治療。

引進3.0T磁振造影儀 精準檢查診斷
2024/6/11中醫大新竹附醫引進美國超導磁振造影設備SIGNA™ Architect 3.0T,院長陳自諒表示,3.0T磁振造影儀為臨床診斷帶來更精準的影像解析能力,為患者提供早期發現疾病並診斷,提升影像品質和疾病檢出準確度,快速成像速度縮短患者檢查時間,舒適的設計讓病患有安全感,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全方位的保護與護理。

48歲科技業老闆無症狀 意外發現動脈瘤救一命
2022/2/14一名48歲的科技業劉姓病患,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的問題,因突發右半身與臉部感覺異常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住院期間經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右側小腦急性中風,也意外揪出左側內頸動脈遠端一個約3.7公釐大小的動脈瘤。康復出院後,患者因擔心動脈瘤恐有破裂的後遺症,經門診諮詢過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與醫學影像科李喬華醫師後,決定接受「血流導向裝置」置放手術處理動脈瘤,手術時間約半小時,術後經過一天觀察,隔天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

微創血管內栓塞手術 成功搶救顱內動脈瘤病患
2021/9/6一名57歲劉姓女病患,突然出現爆炸性頭痛、頭暈、頸部僵硬疼痛,緊急轉診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到院時意識清楚,但是畏光、反應遲鈍,昏迷指數14分。經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評估後,先安排腦部數位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動脈瘤破裂引發急性顱內出血,再由巫智穎醫師與醫學影像科李喬華醫師共同會診給予治療建議後,家屬決定接受微創血管內動脈瘤栓塞手術,經過李醫師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手術成功。目前病患已經順利出院,意識清楚,恢復良好,手腳活動自如。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87歲腦中風病患
2021/7/1287歲病患突發左側肢體無力癱瘓,經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病患本身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透過檢查確診為腦部大血管阻塞性中風,當下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和放射科醫師李喬華就決定進行動脈取栓術搶救。正值疫情流行,為了把握黃金救援時間,本院急診先行採檢PCR,所幸在準備手術的過程中很快就知道病患採檢結果為陰性,順利使用「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Bi-plane Angiography)」成功取栓。

四個月小BABY腸套疊 10分鐘搶救正常解便
2021/1/11四個月大的小BABY,哭鬧斷斷續續,父母親一開始以為撒嬌,後來無法安撫,甚至出現不喜歡喝奶的異常表現,警覺性立刻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急診室主任游俊豪以超音波確認腸套疊,立即會診小兒科主任陳思融,整合影像放射科李雅惠醫師團隊和麻醉科陳柏良醫師團隊,施以「顯影劑灌腸復位術」,經過約10分鐘,完成手術,小BABY的腸恢復正常,已可正常解便。

引進8K-HD寶石級電腦斷層掃描儀 0.28秒完成心臟血管掃描
2021/1/4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引進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院長陳自諒表示,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是目前非侵襲性檢查心臟血管的最佳利器,有五大特色。第一為快速,0.28秒的時間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掃描、降低82%的輻射劑量,第二提供精準的鈣化分數與心臟血管阻塞狀況,第三無痛,第四智慧診斷,第五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甚至末梢血管仍能清晰可見,進而評估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

顱內動脈取栓手術把握黃金時間 「取」回美好人生
2020/9/1437歲的周先生,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肌肥厚,某天突然昏迷被送至急診室。一開始以為是因為心臟問題導致意識喪失,但住院後發現雙側手腳無力,立刻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原來是基底動脈血管阻塞,造成橋腦中風。昏迷時間開始算起距離可能中風已經接近24小時,因病人非常年輕,一旦中風可能會導致終身肢體癱瘓,放射科李喬華醫師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以顱內動脈取栓手術處置。 經過約半個小時手術時間搶救,順利將病患血栓取出,手術過程也沒有發生出血的情況,術後病患的意識回復,雙側的肢體也奇蹟似的開始回復力氣,配合住院期間與出院後的復健,再次回診時雙側肢體力量已經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