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訊息
身心醫學科文章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揪出早期阿茲海默症
2021/7/26有一名約60歲的病患,發現最近「答應要處理的事情,馬上就會忘記。」,再加上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擔心自己也會步上母親後塵,因此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求診,經醫師評估後,由於該病患有家族史屬於高風險族群,因此安排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經過檢查判讀,一切正常,評估患者的記憶力變差是因為最近壓力太大睡眠不足導致,經適當治療改善睡眠後記憶力改善,患者也鬆了一口氣。 周伯翰指出,根據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統計資料,失智人口成長快速,民國108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近30萬家庭中即有1位失智者。因此失智症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刻不容緩。
確診個案返家後 恐有七成出現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
2021/6/28台灣累積COVID-19的確認個案已經超過上萬例,陸陸續續有許多國人確診出院、或是離開防疫旅館返家休養,然而,在身體幾乎驗不到病毒,傳染他人的風險已經微乎其微之後,這些個案是否有留下任何後遺症呢?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提醒大家,即使已經返家之後,仍要持續觀察是否有LONG COVID-19 SYMDROME (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
醫起GO健康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身心科醫師鄭映芝告訴你這樣做
2021/5/21防疫過程中避免焦慮 醫提四不五要
2021/5/18疫情不斷升溫,不少民眾出現恐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建議,可以透過「四不五要」來減低焦慮:包括不要轉傳或散佈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以「安、靜、能、繫、望」的5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
珍愛母親節 健康園遊會5/3日登場
2021/4/26母親真偉大!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將在5月3日(一)上午09:00~12:00 在醫療大樓一樓,舉辦珍愛母親節健康園遊會,院長陳自諒表示,當天分別有我是甚麼肌膚-簡易肌膚檢測和諮詢、聽見幸福的聲音-數位耳鏡暨聽力問卷篩檢、心律變異檢測、中醫飲茶站、骨質密度檢測,肌握力篩檢以及女性健康諮詢,免費戒檳和口腔篩檢等服務。陳自諒歡迎民眾踴躍參與,也鼓勵鄉親相揪母親一起來健康檢測更有意義。
運動心理學三招式 關鍵時刻發揮實力不失常
2021/4/12一名大學公開組投手因曾經在練習賽中丟到隊友,造成心中陰霾;此後只要有人站上打擊區,便會怕再度丟到人,使得比賽中嚴重失常,得了大家常說的「投球失憶症」。後來經由朋友介紹,得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心理師符力中專長為運動心理學,尋求幫助。 符力中在與選手互動時,教導選手腹式呼吸與自我對話對話因應場上的焦慮狀態,並結合生理回饋儀器中的客觀數據呈現。經過6次治療後,選手表示在大專盃時投出了觸身球後,那種身體不舒服、焦慮的感受又再度湧現;但這次,靠著平常的訓練嘗試調整自我狀態,當下一個球投了好球時,頓時有種「突破自我」的興奮感。往後,選手在面對打者時已經不會有任何令他不舒服的感覺。
思覺失調症青少年藝術創作 鼓勵憂鬱患者
2021/3/15一名約16歲的青少年阿欽(化名),他在國二時罹患了思覺失調症,開始經驗到聽幻覺和不安,學業也因而中斷,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後,除了定期藥物治療,目前也轉介到在社區復健中心持續復健,病況比較穩定後開始藝術創作,例如版畫、羊毛氈、黏土等,創作非常豐富。 王明鈺說,隨著藥物調整與復健,阿欽病況慢慢穩定,也對週遭的人事能夠更加融入,常常帶他的作品與醫師分享。有一次阿欽在情人節,自己手折了紙玫瑰送給她,王明鈺深受感動「到了這種年紀,還有人送花,真的揪甘心,也很開心,更加鼓勵阿欽發揮長才多多創作或往藝術發展。」。
憂鬱症可能與維他命D缺乏有關 醫:可透過抽血
2021/1/25一位30歲女性,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原先接受抗鬱劑治療一年多,更換數次抗鬱藥物治療效果皆不盡理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醫師建議抽血檢驗,發現病患有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血中維生素D或者稱骨化二醇,濃度介於20ng/ml到30ng/mL之間被認為不足,目前骨化二醇的目標理想值為30-80ng/mL,個案僅有17ng/mL。 鄭映芝醫師擔心病患僅從日曬或膳食中的補充仍會不足,因此除了原先的藥物治療外,搭配額外的維生素D營養品補充,這位女性的憂鬱症狀在藥物與營養品的雙重治療下大幅改善。
台灣媳婦暴怒恐慌舊事重提…恐是創傷壓力症候群
2020/10/2660歲的A女士,先生長期在大陸工作,負責照顧家中小孩與公婆,公婆嚴厲對媳婦的家事百般挑剔,讓A女士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戰戰兢兢,每晚噩夢連連、生不如死,和先生訴苦卻只得到「不要理他們就好了」的回應,多次想要離婚,但是為了小孩咬牙撐過去,好不容易公婆去世、小孩長大了,先生也回到台灣一家團圓,但A女士卻開始憂鬱症發作,看到先生就會回想起當年被公婆虐待的畫面與言語,揮之不去,想到時情緒會突然暴怒、恐慌、想輕生,甚至對先生怒罵,家人百思不解為何幾十年前的事情一直要舊事重提,嘗試藥物治療與婚姻諮商但是效果不佳,於是到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周伯翰醫師門診就醫,經過合併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個別心理諮商後,症狀改善。
治療憂鬱症新利器 成果獲國際期刊刊登
2020/8/10A小姐是竹科工程師,由於工時長,壓力大,長期罹患憂鬱、焦慮症與自律神經失調,服用抗憂鬱藥物卻都有副作用,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由於A小姐忙碌無法接受傳統重覆式經顱磁刺激術rTMS 40分鐘的治療,於是利用午休一小時的時間,改接受10分鐘的theta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經過10個療程,大約三周,憂鬱、失眠、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均獲得改善,且減少原本服用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