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醫病溝通共享決策 病人安全我會「應」響應回應反應
2019/10/14為了讓醫護病三方支持「醫病溝通共享決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響應衛福部「病安活動週」,重視「病人安全」,希望病人能夠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與自己有關的醫療過程。院長陳自諒、副院長葉坤祥、副院長阮春榮、家醫科主任胡松林、癌症中心主任鍾智淵和護理部副主任張鳳媛等醫護人員在精采的菲力魔術表演中揭開活動序幕,共同宣示和響應。

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 醫呼籲重視75%亞健康患者
2019/10/7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10日訂為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希望透過提高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分享有效的疾病科學知識,消除大眾偏見。WHO對於真正的健康的定義不單是沒有疾病與失能,而是要完全在身體、心理與社會生活方面的完好。學者將健康分為3種狀態;第一種為真正身心健康的狀態;第二種是生病的狀態;第三種是介於2者之間的狀態,稱為「亞健康(suboptimal health status)」。而根據WHO調查,高達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小弟弟與《蒻》的距離 低能量陰莖震波「重振雄風」
2019/10/330歲的李先生在科學園區工作,女友在台北服務,兩人相隔兩地,周末相聚成為最期待的時光,但是卻發現每次在「關鍵時刻」,「小弟弟」就不聽使喚,讓他十分沮喪,成了他與「蒟蒻(舉弱)」的距離,間接影響兩人感情。李先生雖然看了不少醫師,也吃藥依然不見起色。 最後求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李聖偉醫師,在經過詳細檢查後,李醫師建議可以「低能量陰莖震波」來改善,經過六次療程之後,李先生終於再次「重振雄風

微創水冷式射頻神經阻斷手術治療 擺脫疼痛指數9
2019/9/3065歲的吳姓患者,10年前接受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融合手術,3年前再度接受第三四五腰椎融合手術,術後自稱恢復良好。但是從1年前開始腰痛難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形容「痛到沒辦法起床、痛到眼淚直飆」,求診多位醫師,一年多來以藥物、復健及各式治療均無明顯改善,疼痛指數高達9分(總分10分),相當於生產疼痛,苦不堪言。 最後求診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巫智穎憑著理學檢查和診斷性注射,診斷吳姓患者,屬於骶薦髂關節疼痛,施以「微創水冷式射頻神經阻斷手術治療」,甩掉疼痛,疼痛指數從9分下降到1分,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醫療暴力零容忍 新北地檢署檢察長提供醫護積極作為
2019/9/25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今日(25號)邀請新北地檢署檢察長朱兆民全院演講,以「我國醫療糾處理之現況和展望」為主題,提出「醫病互信,尊重專業、溝通協調,促進和諧,醫療暴力零容忍」,和醫護人員分享醫療糾紛和醫療暴力的因應。前新竹縣長邱鏡淳特別出席聆聽,院長陳自諒感謝朱兆民檢察長以多年的經驗提供寶貴意見,讓第一線醫護人員面對暴力能有積極作為,受益良多。

母女先後罹食道癌竟在同位置 內視鏡黏膜下切除
2019/9/2452歲的林姓病患今年7月因為胃痛與消化不良,照胃鏡檢查,胃部只有輕微潰瘍,不過卻意外發現早期食道癌,於是向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范峻維醫師求診,范醫師以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手術,僅用一般胃鏡就可以切除大約3公分的早期食道癌,林姓患者術後三天後就出院返家,目前恢復良好。 范峻維醫師也提到林姓病患的母親,去年初也檢查出食道癌,巧合的是,母女兩人罹食道癌的位置,都在上部食道,後來都透過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母親切除約5公分早期食道癌,女兒則是切除約3公分食道癌,母女兩人目前都恢復正常生活。

魚湯、雞湯、精力湯…補身體?!別讓營養不良成為癌症治療阻力 營養師導正迷思建立治療重要助力
2019/9/1985歲的伯伯因胃癌進行胃全切除手術,經過了半年,體重下降10公斤,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原本豐腴的體型怎麼也補不上來。經過醫師的轉介,病人來到了營養諮詢門診,家屬表示都會準備很營養的飲食給病人吃,但病人體重始終無法止跌,經本院王依屏營養師評估後,發現家屬所準備的三餐為「魚湯、精力湯、雞湯」等,這些都是大家認為的營養補充聖品,但卻不知其所含的熱量很低,食用期間如果再加上術後病人的食慾不佳,喝完這些飲品後沒再多吃其他食物,所攝取的熱量將會偏低,體重也將跟著大量且快速的流失。王依屏營養師表示,我們協助伯伯重新調配適合的熱量,搭配其身體狀況少量多餐,並正確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伯伯體重下降的問題逐漸獲得改善。

我家小孩還有沒有長高的機會?!中醫師掌握轉骨好時機 高人一等不是夢
2019/9/12近年來整體生活逐漸豐裕,營養不虞匱乏,爸爸媽媽們對於小孩 身高的冀望不減反增,「甚麼時候可以開始轉骨?」、「我家小孩還 有沒有長高的機會」這二項問題常常是家長們心中很大的疑惑。

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 醫師呼籲全民一起對抗憂鬱症
2019/9/6國際自殺防治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WHO) 從2003年開始,將每年的9月10日訂為「世界自殺防治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呼籲世界各國重視自殺議題、推展自殺防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醫學科周伯翰醫師表示,根據統計,自殺者其中約有80%為憂鬱症患者,WHO也指出2020年憂鬱症將會是僅次於心臟病導致身體失能的疾病。因此,周伯翰醫師、中醫科醫師周書玉、急診科醫師廖顯文、心臟血管科醫師楊晨佳和心理師游沛穎,呼籲全民一起加入對抗憂鬱症運動。

為什麼總是無法「使命必達」 竟是「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2019/9/4「奇怪ㄟ!明明我很認真很努力,卻還是常常出錯,沒法在時效內使命必達,總是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工作!」 25歲的鄭姓患者在工作上遇到瓶頸,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常被長官和同儕責備,非常氣餒。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王明鈺。 王明鈺主任發現他在工作上無法專心持續,再追朔患者過去病史發現「她小時候其實就容易發呆、分心、粗心,忘東忘西,只是因為在課堂上不吵不鬧,所以沒有被師長發現。」王主任進一步排除可能其它因素造成專注力缺失的原因,例如癲癬、內分泌、憂鬱症、躁鬱症等因素,確診是「成人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