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訊息

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開幕 楊文科縣長出席
2023/6/29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成立智慧診斷暨卓越內視鏡手術治療中心,縣長楊文科等貴賓親自出席,楊文科縣長肯定中醫大新竹附醫以智慧醫療守護當地鄉親的健康。院長陳自諒頒發感謝獎牌給微矽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感謝兩家企業捐贈兩台懸臂,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為病患創造更優質的就醫環境。院長陳自諒指出,該中心成立,是利用大數據及AI技術,應用在內視鏡的全方位檢查、手術及治療。

AI內視鏡檢查2.0版 醫師智慧幫手揪病症精準治療
2023/2/15為了更精準找出早期消化道病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宣布,引進世界最先進的AI內視鏡,用於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陳自諒表示,這套器材是內視鏡檢查2.0版,將原本的內視鏡設備加上AI的軟體應用,透過光學偏光模式,可協助醫師在執行內視鏡檢查時,時時提醒醫師注意平坦型容易被遺漏的大腸瘜肉或消化道的早期癌病兆,還可以協助醫師診斷病兆為良性或需立即治療之惡性腫瘤,是醫師聰明的好幫手。

膠囊內視鏡檢查立大功 免侵入性揪出小腸出血點
2023/2/1一名80歲的許姓病患,長期洗腎且合併心臟衰竭,原定一個半月後要出席孫女婚禮,不料,這個月不斷出現黑便,血紅素降到只剩下正常值的一半,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醫師范峻維,范峻維醫師評估,該病患已於最近一個月內檢查過數次胃鏡和大腸鏡都沒發現出血點,懷疑是小腸出血,因為病患長期洗腎且合併心臟衰竭,侵入性治療開刀或是血管栓塞的風險太高,於是建議病患先進行安全性高的小腸膠囊內視鏡檢查,來找出出血位置。 在膠囊內視鏡幫助下,果然在小腸前段找到四處小腸血管異常增生在慢慢滲血,立即幫病患再安排經口進入的小腸內視鏡做電燒止血,病人血色素與體力也逐步恢復,更能如期參加孫女婚禮,特別感謝醫護協助。

不須開刀切除器官 內視鏡手術完整切除早期癌變
2021/8/30一名60歲男性病患,因為胃酸逆流不適,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接受胃鏡檢查,檢查發現除了因胃酸過多,造成的食道發炎之外,在胃與食道交接處發現了一處不到一公分的癌變,經過消化科醫師范峻維仔細評估,發現是最早期的癌變,可以接受內視鏡做癌變處切除即可,不須切除器官,病患術後一天便能開始進食,第三天就可以出院回家,目前只須定期追蹤。范峻維醫師特別強調,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內視鏡粘膜下切除術 完整切除早期癌細胞
2019/10/2960歲的陳姓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健檢後竟發現大腸有約2公分的瘜肉,以為只是良性瘜肉,做普通大腸鏡瘜肉切除即可,不過因為陳姓患者的家人是某醫學中心的消化內科醫師,看了這個瘜肉的大腸鏡照片,懷疑不只是單純的良性腫瘤,可能含有癌化細胞,如果用普通大腸鏡瘜肉切除,恐怕會切不乾淨,所以帶著陳姓患者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范峻維醫師,利用「內視鏡粘膜下切除術」完整切除可能有癌化的惡性瘜肉。

母女先後罹食道癌竟在同位置 內視鏡黏膜下切除
2019/9/2452歲的林姓病患今年7月因為胃痛與消化不良,照胃鏡檢查,胃部只有輕微潰瘍,不過卻意外發現早期食道癌,於是向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范峻維醫師求診,范醫師以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手術,僅用一般胃鏡就可以切除大約3公分的早期食道癌,林姓患者術後三天後就出院返家,目前恢復良好。 范峻維醫師也提到林姓病患的母親,去年初也檢查出食道癌,巧合的是,母女兩人罹食道癌的位置,都在上部食道,後來都透過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母親切除約5公分早期食道癌,女兒則是切除約3公分食道癌,母女兩人目前都恢復正常生活。

免挨刀恢復快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切除早期胃腺癌
2019/7/12一名70歲的男子,無任何慢性疾病,平時沒有任何不舒服,卻在健康檢查時,胃鏡檢查發現一個1.5公分病灶,切片證實為早期胃腺癌,經由金門轉診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范峻維醫師,在范醫師評估確認診斷後,給予「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切除腫瘤,讓病患免挨刀免除傳統手術二分之一胃切除的疼痛與風險,也因為術後無傷口無器官切除,所以病患恢復快,術後3天即正常進食安心的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