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訊息
耳鼻喉科文章
耳流血流膿病灶侵犯顱底 機械手臂輔助3D微創內視鏡手術改善
2022/8/1一名39歲的女病患,右耳有中耳炎的病史,長時間在診所治療,不過近期症狀出現耳朵流膿流血,甚至聽力變差,且合併劇烈頭痛,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經過高解析度的耳內視鏡檢查及電腦斷層評估,發現病患中耳炎的情況已經進展到乳突炎,且侵犯到顱底,經過機械手臂輔助3D微創內視鏡手術,病患耳朵不再流血,不再頭痛,症狀明顯改善。
鼻子長牙齒? 原來是罕見的鼻竇異生齒在作怪
2022/4/1140歲小張(化名)是一名工廠作業員,長期右側鼻塞,一直以為是工廠粉塵造成鼻子過敏,不以為意,所以只在藥局買成藥控制症狀。最近一個月,開始出現鼻血及濃黃鼻涕流出,經診所診斷為鼻竇炎,給予二週口服抗生素治療,但未見改善,反而持續出現惡臭以及鼻化膿症狀,甚至眼睛被壓迫,顏面持續腫脹,發燒合併顏面蜂窩組織炎,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陳俊志醫師。 陳俊志醫師透過鼻竇內視鏡檢查,看到右側鼻道異常腫脹並有膿水流出,長寬約5公分*3公分,約15cc 膿水,電腦斷層更發現原來是醫學上罕見病例「鼻竇異生齒」在作怪。「鼻竇異生齒」是在正常鼻竇長出牙齒,病人的牙齒往鼻腔生長,跟一般生長方向不同,天生異生齒容易感染造成鼻竇炎以及蜂窩性組織炎及顏面蓄膿,因為異生齒對於鼻竇而言是異物,鼻子只要有異物,就會引發細菌感染。為了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病人選擇用3D微創內視鏡導航手術,精準針對病兆處理,清除異生齒併引流膿瘍,鼻竇炎獲得改善,保留顏面外觀的完整性,同時,傷口小、恢復快,住院一天,隔天即出院。
AI人工智慧與3D微創內視鏡導航手術 精準治療嗅神經母細胞癌
2022/3/1一名中年的男性病患,長期有鼻塞、鼻涕倒流等問題,求診過診所或其他醫院,被診斷為鼻竇炎併鼻息肉,吃藥數個月都無明顯改善,近期因為症狀更為嚴重,偶爾鼻涕中帶著血絲,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王堂權以高階數位內視鏡檢查,經過影像強化及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後,王主任認為並非一般常見的鼻息肉,可能潛藏有惡性的腫瘤,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和病理化驗後,診斷為罕見嗅神經母細胞癌,鼻腔內約有5*4公分的惡性腫瘤,病患決定積極接受治療,經過3D微創內視鏡導航手術併顱底重建後,病患恢復良好,持續回門診追蹤。
頭痛眼腫勿輕忽 漠視鼻竇炎恐致失明
2022/1/1970歲的鄭伯伯,本身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控制不佳,且長期有前額頭痛和鼻塞的問題,平時都是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來緩解症狀。近期因為右眼腫痛合併發燒,先至診所求診,經過口服抗生素治療但未見起色,且不時從右側鼻孔摳出帶有惡臭的膿鼻涕,症狀惡化視力也逐漸模糊。 在門診以內視鏡檢查,發現右側鼻腔蓄膿合併黴菌球感染,同時安排鼻竇電腦斷層,顯示眼部蜂窩組織炎且已經侵犯視神經,診斷為侵襲性黴菌性鼻竇炎併發眼窩膿瘍,為了避免失明,或是進一步惡化成腦膜炎,經陳醫師的建議,病人選擇鼻竇內視鏡手術引流膿瘍,使用新式動力旋轉刀加上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病人術後恢復良好,視力恢復正常,也解決了長期頭痛和鼻塞的困擾。
微創內視鏡手術 改善鼻塞及鼻過敏
2021/12/8天氣轉涼又到了鼻炎好發季節,門診中,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劇增,所有症狀中,以鼻塞最令患者感到困擾,台灣約有三成民眾有鼻塞的困擾,長期鼻塞除了呼吸困難之外,還會造成頭痛、頭暈、眼窩痛,且容易產生黑眼圈。晚上鼻塞則會造成打鼾、睡眠呼吸中止,不僅睡眠品質變差,白天嗜睡還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
型男運動員撞歪鼻子 微創閉合復位重建正鼻
2021/11/2928 歲型男運動員小張(化名),球場上表現精湛,一次激烈的對抗,被對方球員架「拐子」,撞歪鼻樑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急診X光檢查發現鼻骨骨折斷裂,鼻背明顯歪向右側,耳鼻喉科醫師蔡以璿診斷,因為骨折處嚴重腫脹不適合立即手術,經過兩天冰敷之後,腫脹處逐漸消退,施行微創閉合復位手術,手術約一小時,隔天即出院,術後骨折處用鼻外固定板固定一週,在休養一個月後,小張恢復正鼻重建型男形象,又可生龍活虎在球場上打球。
珍愛母親節 健康園遊會5/3日登場
2021/4/26母親真偉大!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將在5月3日(一)上午09:00~12:00 在醫療大樓一樓,舉辦珍愛母親節健康園遊會,院長陳自諒表示,當天分別有我是甚麼肌膚-簡易肌膚檢測和諮詢、聽見幸福的聲音-數位耳鏡暨聽力問卷篩檢、心律變異檢測、中醫飲茶站、骨質密度檢測,肌握力篩檢以及女性健康諮詢,免費戒檳和口腔篩檢等服務。陳自諒歡迎民眾踴躍參與,也鼓勵鄉親相揪母親一起來健康檢測更有意義。
美國病童罹乳突炎 跨國遠距醫療共享併微創內視鏡手術成功救治
2020/8/3一名七歲的美國A小朋友,從小就有反覆性中耳炎及聽力損失的問題,去年發生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在美國接受一個月進階抗生素注射治療,以為病情得到控制,就跟隨父母親來台灣居住,沒想到,耳朵繼續出現流膿、耳後部分紅腫熱痛,同時有頭痛甚至聽損加劇等症狀,病患父母緊急諮詢遠在美國的耳鼻喉科醫師,後來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王主任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耳咽管功能檢查以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反覆性中耳炎合併難治性乳突炎」, 施以「中耳微創內視鏡併上隱窩乳突鑿開手術」以及「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A小朋友症狀目前已經恢復正常。
因應新冠肺炎肆虐 落實社交距離保障醫病安全
2020/4/9為了落實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室內社交距離1.5 公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表示,不論在看診的診間,或是在大廳排隊繳費與領藥,或是在餐廳用餐,都保持約1.5公尺的距離,提供安全就診環境。
8歲男童長年耳悶塞併聽力下降 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大幅改善
2019/4/10「以前常常流鼻涕隨身要帶衛生紙,也聽不太清楚!現在很少流鼻涕,也都聽的見!」8歲王姓男童開心和大家分享他手術後的經驗,也是個好奇寶寶不斷跟醫師提問,「耳咽管在哪裡?」「外耳中耳在哪裡?」。王姓男童出生後就體弱多病,常年只要吹到風就流眼淚流鼻涕,同時合併耳悶耳鳴情況,父母親非常心疼,多年看過不少醫師,醫師都診斷是「過敏性鼻炎」,儘管常年吃藥還是無法根治。王姓男童父母近年發現,小朋友不只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聽力也逐漸下降,求助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